武漢黃陂區古鎮鐵佛寺法會,由住持楊正主法(上圖)
記者吳文隆/專題報導
由武漢市黃陂區政府編列钜額款項,整治黃花澇村堤岸及整體防洪工程,將2013年重新整建的千年古鐵佛寺重達3000噸的大雄寶殿、及鐵佛寺佛塔整體平移200米,1月3日11點18分,大雄宝殿整体平移200米,歷時1個半小時,此項平移工程獲得民眾激賞,一致評為是福國、利民、利教的大功德。

武漢黃陂區古鎮鐵佛寺、及佛塔平移法會。(下圖)
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的黃花澇村鐵佛寺大雄寶殿、及鐵佛寺佛塔,因為抵觸了“黃花澇村堤岸工程”,經過黃陂區政府廣開言路後,集思廣益、博采眾議,最終決定對大雄寶殿、鐵佛寺佛塔“整體平移”,兩項建築整體平移後,其他建物拆除重建,鐵佛寺的大雄寶殿有3000噸,而鐵佛寺佛塔,也有3000噸,由“南通巨能建築工程技術有限公司”承建。
2021年1月3日,鐵佛寺3000噸的大雄寶殿平移“順利”完成,由鐵佛寺住持楊正主法,而3000噸的鐵佛寺佛塔,則因為施工單位“南通巨能建築工程技術有限公司”的進口平移設備零件異常須更換而推遲,待零件進口到貨安裝調試後再進行佛塔的平移施工。
楊正古鐵佛寺大雄寶殿、佛塔“整體平移”,列入黃陂區政府規劃防洪排澇工程,是整治黃花澇村堤岸整體防洪排澇工程的一部分,負責整體平移施工單位的“南通巨能建築工程技術有限公司”,在大雄寶殿、及鐵佛寺佛塔的整體平移前做了充分的準備,整地後,預定遷移的基地,鋪上厚厚鋼板,以確保了平移安全。
黃陂區區政府牢固樹立“以人為本”的理念,將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,作為洪水氾濫災害防治工作的出發點、和落腳點,完善與升級通過水準監測、GPS監測、地下水監測等手段,實現地面沉降自動化監測、和資料即時傳輸,研究監測預警新技術、新方法,進一步提升防治能力。
鐵佛寺相傳是1849年,即清道光二十九年,洪水氾濫,從府河上游流來三尊鐵鑄的大佛,浮而不沉,於是轟動全澇,眾議集資修建廟宇以供奉神靈,鐵佛寺之由來,源於此說。
圖說,武漢黃陂區古鎮鐵佛寺的大鼎爐(下圖)

鐵佛寺坐東朝西,分上下兩殿,兩殿之間有長約5米、寬約3米的天井,佛龕正中一座高約1.5米、眉清目秀、朱唇皓齒的觀音佛,仿佛騰雲駕霧,俯瞰下界,腳下100個幼兒或立、或臥、或笑、或啼、或袒胸露腹,或衣冠整齊,或手不釋卷,或相攜嬉遊,千姿百態、栩栩如生,充分顯示了中國民間雕塑藝人的聰明才智、和高超技藝。
完整保存1000餘年的藝術珍品,竟于“文革”中毀於一旦,1969年,鐵佛寺亦被拆除,令人痛心。
1998年9月15日,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,設立武漢市黃陂區,2013年眾議集資,再修建廟宇,以供奉“文革”前上游流來、被民眾收藏的三尊鐵鑄的大佛,黃陂區政府體會出,排水系統、與城市發展需求不匹配,排水格局發生變化,排水出路不暢,所以增強城市重要基礎設施防洪、與排澇的協調性,城市防洪防澇能力才能明顯提高。(圖 無言提供)
一一以下空白一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