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上圖說:事前會議,線上五人,現場五人。)
記者許永傳台北報導
大禹已經遍行五大洲 推翻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學術研討會,這項史無前例論述,以東方文化推翻西方的論述。
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主辦,華夏科際整合聯合總會承辦的「治國與 教育」國際學術研討會,將於明( 28) 天上午八點三十分至下午五 點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行政大樓圖書館 1 樓「創意未來學習中心」舉行。
該研 討會以史所少見的科際大整合方式,參與學者專家來自物理、地理、地質、地 球、生物、畜牧、農業、土木、考古、語言、民族、醫學、藥學、哲學、文 學、史學、經濟、社會、政治、公行以及宗教等等至少二十個以上領域,討論 學術界非常高難度的八面,但集中在四個主題。

上午先探究時間與空間。分別有 15 與 16 位中外不同學科的學者,合寫第 一與第二篇文章,把視角拉長與拉大:第一、時間上,追蹤一萬年來華夏世界 的天(nature)與人(man)之間關係的新真相:原來這個華夏世界的人,早在哥倫布 以前三千多年,即有能力跨域一萬公里以上,從歐亞大陸,經太平洋,到達美洲。第二、從極微的量子力學到極大的宇宙:可以輕易觀察與體會到大小世界的精神與物質之間有某種量子感應,超越四度空間。也發現,古人相當深刻了解自然界與治國之間的密切關係。
其次又有 27 位不同領域學者探索人類社會,尤其華人社會的基本特質以及 生活的原理原則。9 位學者注意第三、身教、言教到敦睦鄉里的施作原則, 18 位注意第四篇,發現國家重心在鄉鎮區與縣市層級。上智之文官不該放中央,應先擺在地方,使從基層出發,重視 AI,並與人腦做深刻結合,來產生妥善分 工的真智慧。
下午另外十來位學者,探究國家、政府與執政黨的關係。第五篇作者 11 人,強調知識文官與治理道德如何養成,使我國五權的優於三權的功能完全發揮。理由很多,但重點在教育出不只有智,更有德的菁英。在最敏感的第六篇,規劃我們學習原為世仇之國的英法,以跨海工程做更緊密的整合。英法互通的正能量,值得我國效法。
最後第四場 24 位學者,提出我們打開國際視野與雙手,以親善迎向所有大 小區域。正如第一篇文章證實:四千年前的大禹,已經跨海到了美國、加拿大 與墨西哥,我們主張不再強調主權,劃地自限。從第七篇講小區域跨界:從臺 灣邁向海洋噢鄰國山河。第八篇大區域整合:使鏈結歐亞陸塊、大洋洲與美、 澳兩洲。臺灣成為世界海陸大溝通樞紐,並不是夢。
總之,治國與教育未來的新目標,應該改在:藉臺灣為南島原鄉的先天優 勢,以「尋親」為口號,把僑務「也」與原民會結合:調整政府政策:視南島 語民族為臺灣母國「原鄉」的「僑胞」,全力發展與太平洋、東南亞、印度洋南 島語族四億人的文化、社會,加上經貿、教育與科技的多元鏈結。並呼籲世人要落實永續這目標,就須精緻規劃以臺灣為基地,創造世界「和合」(compatibility)的方方面面。(圖 華夏科際提供)
會議行程

一一一以下空白一一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