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ite icon 藍雀新傳媒

風雨如晦 吉拉達摩上師轉法輪開示「四聖諦」讓行者修到彼岸

記者王志青編輯整理

璨樹風雨驟增今(11)天金剛上師吉拉達摩仍以Zoom上線視訊共修「四聖締」,要行者如何跟上法旨,掌握人身難得,達到彼岸的基礎開示,及答行者問,解謎釋疑,隨緣法喜。

璨樹颱風在三峽孔雀明王修行園地界出現紅霞滿天聖景。

上師説,「無厭足精進」,是對行持善法不能懷有滿足感,在沒有證得佛果之前,長久發起「勇猛精進」,重點是要「持之以恆」。行者本來就是要勤,要能受苦磨,要學會耐勞;若我們不勤苦、耐勞,如何能長久修行?修行者若不勤苦、耐勞,用心修學,就不能傳承佛的教法,佛陀對我們的教法,就是要我們懂得「精進」。

瞭解人生本來就苦,苦的源頭是因為「集」,「集結」種種煩惱的根緣;因此,我們必須用心地追求,要修行於「道」,才能滅除「苦難」。我們若不知人生的苦,不知苦的「源頭」,就不會想要去「滅除苦難」,這樣怎麼會想要修行呢?此外,修行就是要以「佛的教法」去實行,而且,不只「自行」,還要「教人行」。

然而,要自行、教人行,必定要以身作則、身體力行,才能將佛的教法與精神弘揚出去;若我們怕吃苦,那就不必修行了,修行就是要不怕苦,才能做為行者的典範。此外,修行需要持之以恆的努力,而不是偶發性的精進;修行不是只有在今生,而是生生世世的事,因此,想要出離輪迴、成就佛果,只靠一點努力是不夠的。

上師釋疑煙供。

https://youtu.be/r9ZohDV8xAE

就像世人對財物、權勢、讚美等,經常感到不滿足,總是希望越多越好;若我們能把這種不滿足,運用在修行上,這就對了,要永遠保持「不滿足」的精進,直到「成佛」為止。因此,不論聽經聞法,或禮佛拜懺,或修法供養,有一點成就時;不要因此滿足,就想要休息、懈怠,而是要不斷精進,永無止盡地修行。

許多人念經、持咒、觀想或行善布施,一段時間就感到疲倦,這時就要鞭策自己,提醒自己修行學佛的目的;如此,就能快速地克服倦怠,繼續努力精進。古代高僧大德常以「餓牛吃草」來比喻「精進」:「修行佛法要像飢餓的牛,嘴裡吃著草,眼睛還要環顧四周,尋找下一口草在哪裡。」修行的精神就是要這樣。

修好這個部分,馬上就要再進行下一個部分,唯有如此,才能持續向前;一個行者隨著年齡增長,越接近老年與死亡時,越精進修行,代表未被業力所障,內心應該十分歡喜。然而,若自認為是精進的修行者,已經閉關許多次,加行也做了幾十萬遍等;如此「自滿」是嚴重的警訊,代表正在退步,更要提醒自己努力精進。

「精進波羅蜜」包含「披甲精進」,就是學習諸佛菩薩,傳承祖師等聖者的精神,不懼善法;「加行精進」是要不離善法,關鍵在於實踐;「無厭足精進」則是要持之以恆。若我們有上等智慧,精進度卻不夠,只能成為下等的平凡修行者;反之,若沒有足夠的智慧,卻非常勇猛精進,最終還能成為最好的修行者。

若是一點都不精進,不論我們有多聰明,做了多少功德,全都無濟於事。古大德曾經說過:「不精進的人,無法到達成佛彼岸,就像商人有船,船槳壞了,自然失去作用;又像是車子馬達故障,無法前進一樣。」此外,平時飲食、睡眠需要控制,修行鬆緊也要適中,要持久性地努力,而非偶有空閒,才想精進一下。

從二千多年前佛陀時代,「佛法」從「正法」經過了「像法」,到現在已經是「末法」。「佛法」在人們心中不斷消失,「佛法」能否繼續留傳下去,要看行者與在家居士,能否「依教奉行」?最重要的是要將佛的教法「身體力行」。末法時代,不只正法不見,就連有佛像的地方,人們也不想去禮拜,不只不信佛、還謗佛。

不只謗佛,還毀壞佛像,正是因為佛法至末法時代,學佛者的心態,只有「懈怠」;禮佛亦只剩下「形態」,心不精進,不只心不精進,外相還很放縱。這就是末法時代的「污穢行」,不但無法提倡佛法,還污染了佛法;所以,我們要很謹慎,關鍵在於一念,一念「精勤」,身體自然跟著精進,一念「懈怠」,行動就會貪著利養。

如今,疫情反覆、人心散亂,是我們體現「精進」的好時機,也是修行者「自行」、「教人行」最殊勝的法緣。身為佛弟子要懂得把握每次「自渡渡人」的機會;若我們還不懂得於此刻精進,想要解脫輪迴、修身成佛,恐怕只是夢想而已。因此,我們要自行、要教人行,若無法參與每日修法,至少也要懂得「普施供養」。(圖、視頻 中華身心靈能量協會提供)

一一一以下空白一一一

Exit mobile version